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yè)大學教授陳清如同志于2021年5月26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徐州逝世,享年95歲。
陳清如,1926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8年至1952年就讀于唐山交通大學,1959年至1960年到莫斯科礦業(yè)學院進修,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民族的利益就是我最大的利益”
陳清如院士的靈堂設在中國礦業(yè)大學文昌校區(qū)家屬院的小樓里,在白色雪菊的掩映下,陳院士的遺像笑容慈和而安詳。“一切從簡。”陳清如院士的家人謹遵他的遺愿,將靈堂布置得簡潔樸素。
做學問要頂天立地
陳清如是我國著名的礦物加工專家、教育家,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他一生與煤相伴,一心為祖國工作。為了心中的藍天夢、減少燃煤污染,他六十多年來一步步攻克難關,解決世界性技術難題,為實現(xiàn)煤炭的高效潔凈利用作出了突出貢獻。
長期致力于選礦理論與技術研究,他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重介質旋流器末煤選煤廠;指導研究設計了我國第一臺篩下空氣室跳汰機;研制出世界第一臺煤用概率分級篩;創(chuàng)建了“空氣重介質穩(wěn)定流態(tài)化”的選礦理論和技術,并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示范廠,為我國礦物加工領域的科研、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三等獎1項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3項。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和國際選煤大會首次設立的“終身成就獎”。
“干法選煤之父”
1994年6月,世界上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示范廠在中國調試成功。這一工程科技項目的研究,在世界選煤界引起了轟動。從此,缺水和高寒地區(qū)及遇水易泥化的煤炭分選有了高效的選煤方法,為潔凈煤技術中煤的加工和利用開辟出一條新的途徑,從而使煤這種古老的能源煥發(fā)新的生機。帶隊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的就是中國礦物加工工程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yè)大學教授陳清如,在業(yè)界,他還有一個響亮的稱號——“干法選煤之父”。
陳清如1926年生于浙江杭州,從小學到高中,陳清如在戰(zhàn)亂和社會動蕩中先后輾轉杭州、上海、南京等地求學,飽嘗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艱辛,更深切體會到個人苦樂與國家命運的密切關聯(lián)。1942年,陳清如加入進步組織洪流社,積極參加淪陷區(qū)學生的救亡活動。通過學習許多革命的道理,他更堅定了自己以身報國的決心。1948年,陳清如報考唐山工學院采礦工程系。1952年,陳清如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并留校任教,從此開始從事選煤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做起了這門“灰頭土臉”的大學問。通過選煤,能夠把煤炭按質量分成各種產品,以滿足不同用戶對煤炭質量的要求,提高利用率。
1958年,陳清如被公派前往莫斯科礦業(yè)學院學習?;貒螅M織建成了應用放射性同位素選煤基礎理論和測控技術實驗室。其間,為解決“難選煤”的分選問題,1964年,作為技術負責人的陳清如指導和參加了我國第一座用重介質旋流器處理末煤選煤廠的設計、建設、安裝、調試、投產的全過程。同年,他還指導研制了我國第一臺篩下空氣室跳汰機,從而解決了選煤用跳汰機的大型化問題。
身患癌癥,仍要求出院繼續(xù)工作
1990年底,正當干法選煤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時,病魔卻悄悄地降臨了。陳清如由于長期熬夜工作,生活不規(guī)律,身體日漸衰弱。12月18日,陳清如突然便血,后被診斷為腎癌。學校領導去醫(yī)院看望他時,他提了兩條意見:“如果癌細胞還沒有擴散,就盡快手術;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就立即出院,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左腎切除手術后20天,病情剛剛穩(wěn)定,陳清如就堅決要求出院,沒休息幾天,他就坐火車趕往七臺河。為了結合現(xiàn)場實際開展研究,陳清如每年都要奔波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陜西、山東等地,去的煤礦一般都是距離城市幾十里、幾百里的地方,轉車換車是家常便飯,有時還要步行數(shù)公里才能到達。
晚年的陳清如仍心系科研事業(yè),面對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他將干法選煤研究進行拓展和延伸,提出了中國潔凈煤戰(zhàn)略的構想,并將這一戰(zhàn)略概括為“以實現(xiàn)煤作為燃料的潔凈化為最終目的,在煤炭利用之前或利用過程中對其可能排放的所有污染物進行有效控制,集中在煤的燃前處理。”從而為發(fā)展?jié)崈裘杭夹g、守護祖國的藍天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清如喜歡兩句話,一句是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另一句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各種條件,但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強不息。而且,一個人要有夢想,因為這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原動力。對陳清如來說,最大的夢想,就是“強國夢”。